徐徐书苑 > 穿越小说 > 楚汉争鼎 > 第568章 内阁、武院
    公元前179年元旦,楚王项庄在再三推辞之后最终接受了各路诸侯的劝进,先于洛阳东郊筑坛祭天,然后诏告天下正式继皇帝位。

    同日,项庄颁下继位后的第一道圣旨,改国号为华夏。

    这道圣旨在朝中引起极大的争议,江东藉的勋戚贵族、官员士绅对此极为抵触,但其他地域的勋戚贵族以及官员豪强却是赞不绝口。

    次日,项庄又颁下了他的第二道圣旨,正式推行皇历,钦定以秦始皇称帝的次年即公元前220年为皇帝元年,而项庄称帝的年份则是皇帝四十二年,从此华夏族的纪年彻底走向另一个方向,五花八方的年号被万世一系的皇帝纪年所取代。

    皇帝四十二年二月,经过一个多月的叙功、论功,项庄正式下诏封赏群臣,百里贤受封楚国公、蒙殛仍为秦国公、高初仍为魏国公、庞钰迁齐国公、钟离昧封吴国公、虞子期受封越国公,皆世袭罔替,食禄一万石,是为华夏帝国六大国公。

    再封项他、项佗、武涉、晋襄、呼延、子车师、西乞烈、百里茂等三十六人为彻侯,皆世袭罔替,食禄两千石。

    彻侯以下爵位以及封赏由武院议定。

    武院是项庄想出来的武官机构,有些类似于大明的五军府,主要功能就是蓄养武将,蓄于武院中的武将平时不统兵,只有对外作战时才由皇帝授予兵符印信,然后才能前往各郡折冲府调兵。战事结束后再将兵符印信交还给皇帝。

    当然这只是一般情况下的程序,也会有特殊情况,那就是边关。

    因为边关与周边蛮族领地相邻,譬如辽东、九原或者陇西等郡,战事通常会在突然间爆发,如果等蛮族打过来再上奏朝廷,然后再由皇帝选派大将统兵前去讨伐。显然时间上来不及,所以必须在边关各郡常驻武将,并赋予统兵权。

    项庄效法明太祖朱元璋在辽东、九原、陇西、黔中、闽越、丹徒设六镇总兵。其中辽东镇负责攻略乌桓、鲜卑、夫余、肃慎、高句丽等蛮族,九原镇负责攻略匈奴各支,陇西镇负责攻略月氏、羌、白马等蛮族。黔中郡负责攻略夜郎、漏卧、句町等蛮族,闽越镇负责攻略山越,百越各族,丹徒镇却是水师总兵。

    边镇总兵拥有统兵权,如果跟地方长官勾结在一起,很容易就能形成军事割据,所以为避免出现藩镇割据的情形,项庄给负责军事的边镇总兵、负责民政的边郡郡守设置了任期年限,以五年为一任期,而且绝不允许连任!

    这种“兵蓄于府、将蓄于朝”的制度虽然会或多或少地影响军队的战斗力。却可以有效地杜绝手握重兵的军阀的出现,有利于帝国的长治久安。

    此外,魏王魏错、莒王吕台、齐王田横、韩王韩信、汉王刘恒等诸侯王的王爵不除,但不准予世袭,换句话说。这些诸侯王只能确保自己一世荣华,他们的儿子就不能袭王爵,只能依靠自己的本事去获取荣华富贵了。

    设置武院之后,项庄遂即开始改革文官机构。

    华夏历史上的文官机构历经演变,由先秦时期的三公九卿制,发展为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。到了明朝,最终演变成了高度完善的内阁六部制。

    说到内阁六部制,就不能不提朱元璋这个布衣皇帝。

    后人说起大明朝,第一印象便是专横跋扈的锦衣卫和阴气森森的厂公权阉,仿佛大明朝就是华夏历史上最黑暗、最腐朽的王朝,说起明太祖,世人的第一印象便是胡蓝二案、剥皮塞草,仿佛朱元璋就是封建史上最残暴不仁的皇帝。

    其实这根本就是满清对大明朝和明太祖的污蔑。

    事实上,大明朝绝对是华夏历史上吏治最清明、田赋最低、农民负担最轻的朝代,而明太祖朱元璋,也绝对是华夏历史上最具政治智慧的皇帝!

    如果说,书同文、车同轨、统一度量衡又遍修驰道,为华夏各支融合成为一个大一统民族奠定基础的秦始皇是千古一帝,如果说兴科举、修大运河的隋炀帝是千古二帝,那么将官僚机构完善到极致的明太祖就是当仁不让的千古第三帝。

    朱元璋虽然是布衣出身,可他的政治智慧却堪称空前绝后!

    以内阁大学士取代宰相,以五军都督府取代大都督府,赋予低品级的御史言官无话不可说、无权贵不可弹劾的特权,设锦衣卫监察百官,又设东厂制衡锦衣卫,凡此种种,无不体现了朱元璋这个布衣皇帝的过人智慧。

    尤其是设内阁大学士以取代宰相,堪称经典。

    宰相负责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务,其中很重要的一项权力就是人事任免权,通过对各级官员的任免,宰相很容易就能培植起只忠于自己的体系,进而架空皇权,等到宰相的权力渗透进了军队,改朝换代恐怕也就不可避免了。

    从先秦时期出现宰相时始,到明太祖止,凡两年余年就没一个皇帝能够想出有效制约宰相权力的办法,但是明太祖朱元璋却做到了。

    以内阁大学士取代宰相,并不是将一个宰相的大权分摊给多个大学士这么简单,关键是大学士本身的品级只有五品,任免内阁大学士时皇帝拥有很大的选择余地,换言之,资历浅声望低的官员只要拥有皇帝的信任,也能够出任大学士。

    这样一来,内阁事实上就成了皇帝身边的秘书班子,如果不借助皇权,内阁根本就压不住六部,挑战皇权也就绝无可能了,至于六部官员,既便是吏部尚书,虽拥有无可比拟的人脉资源,可他要受内阁节制,也同样失去了挑战皇权的可能。

    所以,项庄决定师法明太祖,采用内阁六部制。

    当然,文官机构的改革要比武官机构复杂得多。

    武院只是一个很笼统的机构,说白了就是盖几栋院子,让那些个国公、彻侯以及从太学毕业的年轻武将有个喝茶聊天的去处,武院里的军阶划分也简单,除了国公以及彻侯,底下还有将军、中郎将、校尉三个军阶。

    文官机构则不同,除了内阁外,还有六部、都察院以及庞大的地方机构。

    项庄从皇帝四十二年初开始改革文官机构,直到皇帝四十三年冬才完成。

    ##########

    皇帝四十四年春,项庄称帝后第一次巡视江东。

    不过项庄到的第一站不是秭陵,而是丹徒水师大营。

    项庄称帝之后办的第一件大事,不是从江东、巴蜀、河北移民充填边塞,更不是发兵征讨匈奴、月氏,而是假称天神托梦画了一幅太平洋海图,诏令丹徒镇首任水师总兵姜济率领五十艘大海船,远涉大洋去寻找美洲大陆。

    作为一个穿越众,项庄深知大航海运动所能带来的巨大回报。

    南洋的香料,美洲的白银以及非洲的黄金尚在其次,关键是美洲的蕃薯、土豆、玉米等高产农作物却是必须搞到的!

    在真实的历史上,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,都无法让华夏文明的实际统治超出黄河、长江两大流域,强汉虽然打败了匈奴,却根本无力完成对大漠的实际控制,盛唐在中亚虽然有过军事存在,但是延续的时间很短,根本来不及对中亚各族的同化。

    之所以会这样,最大的桎梏就是人口,无论是强汉还是盛唐,她的人口规模都不足以支撑起对漠北、中亚、远东、东南亚等周边地域的实际统治。

    假如强汉或者盛唐拥有上亿的人口基数,那就可以通过庞大的移民工程,逐步蚕食周边蛮族的生存空间,那么华夏民族的生存环境就能得到极大的改善,五胡乱华、五代十六国以及蒙元、满清入主中原的悲剧就绝对没机会上演了。

    华夏族的传统势力范围集中在黄河、长江两大流域。

    有人做过计算,以秦汉时代生产力,黄河、长江两大流域可以养活五千万人左右,六千万人是极值,超过这个极限值就会引发严重的饥荒,进而导致一系列尖锐的社会矛盾,东汉末年的黄巾大起义就是因为饥荒而引发的。

    项庄要想摆脱人口桎梏,就必须引入蕃薯、土豆和玉米!

    所以,在项庄称帝之后,办的第一件大事就是派水师远涉重洋,去南美洲寻找蕃薯、土豆及玉米,这是华夏民族人口大爆炸的物质基础,在真实的历史上,也是在这几样高产耐旱农作物引入之后,人口才出现了爆炸式的大增长。

    姜济的水师船队于皇帝四十二年春从丹徒港出海,到现在已经过去了整整两年,就在项庄以为这支水师船队已经在太平洋上的风暴中覆灭时,半个月前却突然接到了玄衣卫从番禺发出的飞鸽传书,水师船队竟然已经回到了番禺港!

    项庄闻讯顿时大喜过望,当即安排太子留守洛阳,自己却兴匆匆赶来丹徒港,亲自迎接姜济水师凯旋归来。(未完待续。如果您喜欢这部作品,欢迎您来(.)投推荐票、月票,您的支持,就是我最大的动力。)

    {感谢各位书友的支持,您的支持就是我们最大的动力}