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徐书苑 > 网游小说 > 江东周郎 > 第五百八十二章 科举制度
    对于周瑜而言,在数千年前的古代,想要推行后代的民主共和体制,那根本是痴心妄想。在没有基础的沙地上建筑房屋,结果便是连框架也搭不起来。

    唯有建立有利于皇权的体制,以自己一个穿越者的“远见卓识”,让社会不再动荡,让百姓安居乐业,让华夏富庶强大,在经济和军事实力上保持领先优势,才有可能避免后世历史上的那些耻辱!

    周瑜还知道,此阶段的华夏大地,无论是新政实施多年的江东、荆州,还是战乱平复不久的中原,或是刚刚归附的巴蜀和西凉、辽东、漠北,总体上都处于百废待兴的状态,百姓们的生活还很困苦,州、郡、县的各级官员还未充实,大量的吏员有空缺,管理缺失,地方豪门大族势力很强,隐患很多,此时不宜有太大太猛烈的改变。否则,激起他们的反抗,将会是欲速则不达的结局。

    此刻,稳定是第一要务!

    因此,在周瑜登基半年内,并没有对现有的官制做大的改动。然而,潜流暗涌,在私下,周瑜不断地召见心腹重臣,商讨推行新的官制,逐渐地有了一个完整的方案。而朝中那些手握大权的重臣们,也逐渐地有了较为清醒的认知,作为跟随周瑜多年的亲信之人,自然是全力支持。

    倒是有些家族利益会受损的官员,受秦汉官制的影响较大,加之根深蒂固的世家大族的优越心态,得知官制改革的消息,心底有些微的不爽,时常在聚会饮酒时口出怨言。这些哪里瞒得过周瑜的耳目?精武卫的眼线密布天下,情报的传递也是相当地迅捷,很快,一份绝密的官吏名单呈在了周瑜的书案之上。

    周瑜不动声色,旬月之后,方开始了行动,将为首的两名官员调入了藏书院,专务修缮典籍,职务虽属平级,权力却已卸去。其余官吏立刻警醒,对于周瑜此举的含义,他们心知肚明,便也不得不收敛言行,认真斟酌周瑜欲推之官制改革的内容,不少人暗暗地惊叹,当今天子真神龙在世也!

    随着新朝蒸蒸日上的局面,周瑜推动官制改革的时机到了。三项改革之中,尤以选拔出贤能官员的科举制为重。周瑜深知,在这个注重门第威望的年代,唯有建立起相对公平公正的科举制度,以选拔出的优秀才俊充实各级官府,后续的官制改革以及其它的政令方能得到真正有效的施行。

    因此,周瑜的第一道变革令,便是推行科举制。

    靖康元年十月,周瑜下诏,在全国推行科举考试制度,以选拔官员,在金陵设立“考试贡院”,专职负责科举的相关事宜。

    其后,考试贡院公布了科举制的细则。

    科举考试分为秀才、明经、进士、明法、明书、明算等六科。秀才为最高科等,考试方略策,要求应举者熟悉经史,精通经世治国的方略。明法、明书、明算考试专门学问,及第后从事专门工作,一般不能担任高级官吏。明经主要考试儒家经典,正经有九,《礼记》、《左传》为大经,《毛诗》、《周礼》、《仪礼》为中经,《周易》、《尚书》、《公羊》、《谷梁》为小经。通两经者一大一小,或两中经。同时还要兼习《孝经》、《论语》。进士科行帖经、试杂文和对策三场考试,最为复杂,也最有可能选拔出急需的栋梁之才。

    应举者有生徒和乡贡。生徒主要是指国子监所统国子学、太学、四门学、律学、书学和算学的学生,以及在弘文馆、崇文馆学习的皇亲、亲贵子孙。他们在学校学习儒家经典,学习期满考试合格后由馆监举送参加各科考试。另外有自己在郡、县报名,经县、郡逐级考试合格,由郡府举送参加科举考试的,谓之乡贡。

    应举者考试通过,便列入了官吏的后备之选,他们还要参加朝廷的选试,方可正式获得官职。考试的前十名,皆由皇帝亲自出题选拔,称之为殿试。殿试第一名,称“状元”,殿试第二名,称“榜眼”,殿试第三名,称“探花”。

    考试时间上,因百废待兴,各级官府急需官员,故暂以每年一次进行,三月为各郡县考试,选拔合格的应举者,需到都城金陵,参加当年九月举行的正式考试。

    周瑜所推出的科举制度,在考虑到现实情况的基础上,结合了历史上唐、明两代科举制的内容,它所坚持的是“自由报名,统一考试,平等竞争,择优录取,公开张榜”的原则,彻底打破了血缘世袭关系和世族的垄断,对汉代的察举和征辟制是一个直接有力的改革和否定。给“小门非望族”和平民百姓通过科举入仕提供了一个公平竞争的平台、机会和条件,使大批地位低下和出身寒微的优秀人才脱颖而出,“朝为田舍郎,暮登天子堂”,“十年寒窗无人问,一举成名天下知”。

    科举制一经推出,犹如惊蛰时节的奔雷一般,撼动了华夏大地。寒门子弟皆奔走相告,踊跃参试。自此,他们也有了可以改变自己命运,改变整个家族命运的机遇!

    而那些世家大族的子弟,则因为自幼便接受了较好的教育,虽不能似以往那般轻易地可以当官,却也多了个可以证明自身学识的途径,从心底里倒也不是十分抵触科举制,报名参试的人也很多。

    靖康二年九月,自全国各地初考合格的应举者共三千人齐聚金陵,参加正式考试。十月,考试通过者名单张榜公布,作为大华朝的第一次科举考试,便为朝廷选拔出了三百名优秀的人才!

    上榜者,兴高采烈。落榜者,垂头丧气地回到家乡之后,调整心绪,苦读彻夜,继续参加第二年的考试。

    到了靖康五年,三年的科举考试为朝廷选拔出了近千名才俊,被分配到从朝廷中枢到各郡各县中去做官,在周瑜和其心腹重臣的大力支持下,他们积极革除陈规陋习,坚定执行“厉行俭约、薄赋轻徭、休养生息、劝农树艺、廉吏清明”的政策,继续发展和光大了“江东新政”,令自秦汉以来的陈腐政风为之一新,华夏大地,终于出现了国泰民安的盛世之景。(未完待续。请搜索,小说更好更新更快!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