徐徐书苑 > 穿越小说 > 调教太平洋 > 871 我们,胜利了!
    871 我们,胜利了!

    “你个没用的吃货!”

    何老汉驾着牛,怒气冲冲的挥着竹条不停地击打拉车水牛的屁股,身后的车板上堆放着几只鸡笼,肥壮的老母鸡似乎还嫌不够闹的,一个劲扑闪着翅膀。

    一路上何老汉的嘴巴就没停过,他今天是有些不开心,全都是因为刚结婚的小儿子闹的。

    自打十年前新政府在香山各家各户推广种植龙眼,还保价回收后,家里的条件是一天比一天好,不仅盖起了瓦房,三个小子还都说上了媳妇,那时他何老汉逢人便说新政府好。

    可今个小儿子成了亲后,却在媳妇的鼓捣下要去那个啥澳大利亚,还悄悄去政府登记连手续都办好了。

    这个小王八蛋!

    何老汉又挥了一竹条,他实在是想不通,香山有啥不好的,自打政府推广龙眼种植,还帮着育种养苗保价回收后,四里八乡的大姑娘谁不想往这边嫁,省城人如今听说香山都得高看两眼。

    可现在倒好,这小子放着好好地龙眼不守着,要远赴海外,听说那地方光是坐火轮就要大半月的,这要是自己出点啥事岂不是连回来送终都不肯能了嘛!

    “迟早把你卖了肉。”

    见到日头越来越高了,何老汉也顾不上气了,虽说他不想小儿子去那么远,但儿要走了,自己这个做爹的总不能啥也不管,于是一咬牙把家里养的几十只鸡全给带了出来,就是想多卖点钱给小儿子留着防身,最起码到了那边万一没啥好也不至于没钱坐船回来。

    眼看着就要入城了,身后突然响起了一阵滴滴的喇叭声,何老汉连忙牵住缰绳避开半条道,这才扭头看去。好家伙,一长串看不到头的汽车正沿着新修的洋灰路开来,光看着架势就知道绝对不凡。

    何老汉也不是没见过汽车,这些年各地都在修路,汽车也逐渐的多了起来,村里几户能折腾的也买了卡车来回省城拉货,听说这一个月就能挣***十呢。

    但这么大架势的车队还是把他和路人都镇住了,尤其是最后一辆辆军车更是让大家心底寒了下,看着坐在车上荷枪实弹的士兵,都在想难道外面仗打输了?那帮鬼畜又杀回来了?

    可不对啊!昨个不是还说就等着洋鬼子投降了吗?

    一辆接着一辆的军车让大伙纷纷议论了起来,等到车队全部过去后,大伙也纷纷加快了脚步往县城里跑,准备去看看到底出了什么事。

    何老汉也不由自主的加快了动作,等到进了城才发现,刚才那些士兵早已把各条路都给堵死了,每个进出的人都要详细检查。

    这是出了啥事?

    “真的?纪老三,这事可不是玩笑。”

    “我说六哥,这我还敢瞎说吗?李大人还乡这事早就在省城传遍了,县城里那所新建的中学知道不?那就是李大人出资建的,这次回来就是专门回来祭祖,还要给学校揭牌的。”

    “我的老天爷诶,那我可得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“走,一起。”

    何老汉在旁听得糊里糊涂,见到两人要入城了,连忙扯住问道:“两位先生,你们说的老汉我怎么听不懂呢?这是出什么事情了?”

    “哈哈......叔,今天我们香山有大喜事了。”

    “大喜事?”

    “李大人知道吗?就是前首相李恩富李大人。”

    “知道,这我知道,李大人那是万岁爷的宠臣,是开国宰相!一人之下万人之上。”何老汉连忙点头:“他还是我们香山人呢,前几天我还看见李老太爷在县城里遛鸟呢。”

    “叔,现在那还有什么宰相,改叫首相了。”

    “哦,对对对,看我这把记性,我家老二当兵回来还和我说了呢,现在得叫首相。”

    “叔,今天我们香山可是有大喜事,李大人要回来祭祖,而且还要给县里新建的中学剪彩,哦,就是主持开学仪式。”

    “真的?!李......李大人要回来了!”何老汉嘴皮子都不利索了,哆嗦半天才追问道:“是给县里那个大学堂主持开张?对对,看我老汉糊涂了,那个学堂不就是李老爷家建的嘛。”

    “呵呵,叔,那不是李老爷建的,是李大人自己通过募捐筹款办的,怎么说呢,就是李大人建的,要让我们香山更多人读书识字。”

    “好,好啊,那可是大好事!老汉我也得去看看。”

    何老汉跟着两个年轻人过了检查后,便急匆匆的架着牛车赶往了位于县中央的新学校,等到了那里一看早已是人山人海,数十辆刚才见到的小汽车已经停在了那里,而且还有很多衣襟上绣着金龙图案的士兵在保护。

    何老汉见到,校门口一位中年男子正不停地看着手表神态紧张,看样子应该是李大人快到了,所以也就忘记了卖鸡的事情耐着性子等。

    新任广东省教育司司长的陶成章又看了看手表,扫了眼围在外面的人群有些担忧,本来这不过是比较普通的首相学府建成仪式,却没想到今早得到消息皇上也悄悄来了,这可把省里的政府官员们忙得够呛。

    大家是既兴奋又紧张,兴奋地是皇上驾临广东,虽说这些年皇上去过很多地方,广东也来过多次,但基本上都是微服私访,而这次却一改传统高调出席前首相募捐的学校建成仪式,除了是给李恩富撑场面外,也是在告诉大家即使战争还没结束,皇室和政府对教育的态度绝不会变。

    陶成章本人也是很兴奋,因为他曾经是李恩富时期的首相秘书,这回能重见老上司,还是在这么多政府要员面前,对自己的仕途也是大有帮助。

    只是面对数以万计黑压压的人头,让他有些担忧,毕竟目前战争还没结束,负责保卫工作的驻军上校也已经是满头大汗,幸好他的责任只是维持治安,更重要的任务则大都被提前抵达的禁卫军和情报部接手。

    片刻后,一辆没有任何牌照的汽车在数辆装甲车的拥簇下缓缓驶了过来,大家见状连忙自发的让道,一些人更是欢呼了起来,就连何老汉也猜到李大人应该是到了。

    车门打开,果然是早已传遍了香山的李恩富大人率先走出了车子,不过让大家奇快的是,李大人走出车子后竟然没有立刻走,而是转身看着车门,似乎车里还有贵客。

    是谁呢?

    大家纷纷猜测时,一位满面威严的男子突然走了出来,何老汉旁边的几位年轻人见到男子后,顿时倒吸了口冷气。

    “皇上,是皇上!皇上来香山了!”

    消息,如炸弹般猛烈爆开开,在报纸上见过李大皇帝肖像的人纷纷捂住了嘴巴不敢相信,何老汉更是被吓得竹条落地,双膝直接跪在了地上三呼万岁。

    李默早已见惯了这些,虽然国家宣传机器早已说明了目前新华的体制,也解释了君主立宪,取消了这些跪拜的陋习,可农村和偏远地区的很多人在见到李默后还是会不由自主的下跪,尤其是一些上了年纪的人。

    早有准备的士兵和禁卫军连忙扶起了那些跪拜的老者,李默这才走到了新学校前,在陶成章等官员的介绍下参观起了新学校。

    李恩富中学,是李默加深免费教育,使教育深入人心的一个小招数,来源于美国总统卸任总会建图书馆的想法,现在李恩富作为前首相第一个通过纯粹的募捐建起了中学,加上自己亲自出席仪式,相信很快便会成为一个传统,也让那些官员在搞好政绩的时候不忘教育投入。

    陶成章一边介绍一边偷偷看了眼李默,嘴角的那道硬线让他意识到此刻皇上的心思恐怕并不全在这里,作为政府要员又是前首相秘书,他很清楚目前国家的困境。

    一边是谈判迟迟未定,而另一边却是一道接着一道关于严防疫情进入国内的紧急公文,加上这段时间报纸、电台也都纷纷报道了欧美流感疫情大规模爆发,每天都要死成千上万人的事情,所以压力可想而知。

    正当李默快要参观完新学校时,一位背着电台的禁卫军突然冲到了队伍旁,把负责警戒的伙伴吓了一跳,但等伙伴明白了事情后,却也顾不上礼节了,一把拉住了贴身保护的杜大壮,嘀咕了几句。

    杜大壮听完后,脸上一阵狂喜,连忙冲到了李默和李恩富身边,手舞足蹈不停地说着什么。

    怎么了?出什么事情了?

    所有人都见到,刚才还嘴角发硬的李默和李恩富突然开怀大笑了起来,然后围在四周的人全都像孩子般跳了起来,叫着,笑着,击掌拥抱着。

    “怎么回事?”

    最外面不知情况的人见到此景,恨不能立刻冲过去听听,就在他们最着急的时候,李默突然快步走到了校门口,接过早已准备好的话筒,对着数以万计的国民和官员,激动地举起了手:“我很高兴,今天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,不仅仅因为这个学校,更因为......我接到了一封来自大海对面的电报!”

    李默扬了扬手中的纸条,突然提高了声音:“经过了两年多的浴血奋战,在全国上下一心的努力下,在付出了数十万士兵死亡的代价后,今天我们终于走到了终点。

    我们......胜利了!”

    “胜利了?”人群一时还没有明白过来,但片刻后所有人都开始高呼!

    “胜利了,我们胜利了!”

    五个字,如同一道电流从所有人背脊流过涌入大脑,一阵酥麻和畅快霎时袭满了全身,历时两年多的战争终于结束了,而且是以这个新生国家的大获全胜而告终!

    “今天,是值得我,你们和所有生活在这个国家的人都该铭记的日子!我们胜利了!我们用了22年,从一个被殖民,被欺凌,被列强们视为“跑马场”的国家走到了今天!”李默用力的挥舞着拳头,抒发着内心的激动地同时,也激昂的喊道:“我要感谢为了今天去浴血奋战的数百万将士!我要感谢那些为国家养育了英雄儿女的母亲们!我要感谢那些学成归来报效国家的学生!我最要感谢的就是你们!你们日出而作,日落而息,你们辛勤的劳动,你们为部队送去了一颗颗粮食,造出了一枚枚铆钉!

    你们,是这个国家的基石,是这个国家强大的最大靠山!

    从此刻起,我们将昂首阔步,我们将向全世界宣告。

    这里不仅仅是个神奇而美丽的国度,也不是只有黄金和白银的却让你们来掠夺的国度!这是个......伟大的国度,我们拥有世界最高山脊,同样也拥有绝不屈服的脊梁!”

    “我们……胜利了!”

    ----

    ----

    ***:昨天身体有些不舒服,医院回到家比较晚了,没发请假条,抱歉。

    。

    。

    。